ICS 65.020.20 B 09 DB45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 45/T 1791—2018 秋冬种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oduction of potato in autumn and winter 2018 - 06 - 01 发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- 07 - 01 实施 发 布 — DB45/T 1791 2018 前 言 宏。 本标准按照GB/T 1.1—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。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提出。 本标准起草单位: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、广西作物学会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:杨为芳、阮伟江、陈明才、韦月白、郑浩、郑希、韦炜、蒙丹、黄拔程、徐世 I — DB45/T 1791 2018 秋冬种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秋冬种马铃薯生产的术语和定义、品种选择、种薯准备、种薯处理、施基肥整地、施 肥播种、盖膜上土、田间管理、病虫防治、防霜防冻、收获贮存等技术要求。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辖区内秋冬种马铃薯生产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。 GB/T 8321(所有部分)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8133 马铃薯种薯 NY/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/T 1783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NY/T 2383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NY/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/T 5222 无公害食品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。 3.1 秋冬种马铃薯 potato in autumn and winter 秋种马铃薯和冬种马铃薯的统称。秋种马铃薯:8月中旬至9月中旬播种的马铃薯。冬种马铃薯:10 月上旬至11月下旬播种的马铃薯。 3.2 休眠 dormancy 新收获的马铃薯块茎即使在最适宜的发芽条件下也不能发芽,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芽,这种现 象称为休眠。 3.3 免耕栽培 no-tillage cultivation 前作收获后,在没有经过翻耕犁耙的田地上播种、施肥,然后用稻草等作物秸秆全程覆盖种植马铃 薯的栽培方法。 1 — DB45/T 1791 2018 3.4 霜冻 frost 受强冷空气的影响,地表温度骤降至≤0 ℃,破坏马铃薯细胞膜正常生理活动从而造成不可逆转的 损害,甚至死亡的灾害性天气。 3.5 冰冻 freezing 持续较长时间(≥3 d)低温、阴雨造成地表结冰,造成马铃薯生长发育受损的灾害性天气。 4 品种选择 选用高产、优质、抗逆性强并在当地试种获得成功的品种。秋种马铃薯应选用生育期较短(从出苗 到成熟收获≤70 d)的早熟品种。冬种马铃薯可选择生育期在100 d内的早中熟品种。 5 种薯准备 5.1 种薯质量 种薯质量应符合GB 18133的规定。 5.2 备种时间 通过休眠即肉眼可观察到芽眼处明显突起的种薯在播种前5 d~10 d准备到位。休眠不充分的种薯应 根据休眠程度在播种前15 d~30 d准备到位。 5.3 备种量 按每667 m 用种量150 ㎏~200 ㎏备种。 2 6 种薯处理 6.1 种薯贮存 种薯调运到位后,将种薯放置于通风避雨、阴凉干爽的棚内或室内,单包摆放或井字型堆放,堆放 高度≤5 包,并预留通风道。没有萌芽的种薯用稻草、遮阳网等覆盖遮光。种薯萌芽后掀开稻草等遮盖 物,在散射光下贮存。 6.2 选种 选择无病、虫种薯,剔除烂、杂、劣薯。 6.3 晒种 切种前晒种0.5 d~1 d。 2 — DB45/T 1791 2018 6.4 整薯消毒 切块前用氟吡菌胺和霜霉威盐酸盐复配混剂,或霜脲氰和代森锰锌混合制剂,或农用硫酸链霉素和 多菌灵混合剂2 000~3 000 倍稀释液浸种消毒5 min~10 min,晾干后切种。 6.5 种薯切块 6.5.1 切具消毒 准备两把切刀和两块切板,用5%高锰酸钾溶液或500 倍甲基硫菌灵药液浸泡,每使用10 min或切到 烂薯、病薯时轮换使用切刀和切板,并剔除病、烂薯。没有使用到的切刀和切板继续放在药液中浸泡。 6.5.2 切薯 切块大小25 g~30 g,以连结有顶端部位为宜,形状为菱形四面体。切薯方法:未萌芽的20 g~40 g 小种薯,在基部(脐部)划一刀;40 g~75 g小薯,纵切一刀,一分为二;75 g~125 g的中薯,纵切二 刀,分成3~4 块;125 g以上的大薯,先纵切一刀,一分为二,然后每半边从基部(脐部)顺着芽眼切 下几块,顶端部分纵切为2~3 块。切块后,顶部和基部切块分别放置,分开拌种消毒、催芽和播种。 6.6 拌粉消毒 ——生石灰拌种。用生石灰粉(100 ㎏种薯用 1 ㎏~1.5 ㎏生石灰粉)拌种消毒; ——自配粉剂拌种。100 ㎏种薯用 1 ㎏~1.5 ㎏双飞粉或石膏粉,与 75 g~100 g 氟吡菌胺和霜霉威 盐酸盐复配混剂(或霜脲氰和代森锰锌混合制剂),混合均匀后拌种。亦可参照 NY/T 5222 自 配粉剂拌种消毒; ——拌粉后的薯块应被拌种剂全部包裹,拌粉后摊开晾干。 6.7 薯块催芽 通过休眠的种薯在切块后2 d~3 d、待伤口充分愈合(硬化)后播种,不需要进行催芽;休眠不充 分的种薯在播种前15 d~30 d开始催芽。催芽方法主要有两种: ——稻草覆盖催芽。在干净地面上先垫 3 ㎝~5 ㎝干净稻草,将消毒过、伤口愈合后的薯块密集、 均匀平铺于稻草面上,铺薯厚度 15 ㎝~20 ㎝。接着覆盖 3 ㎝~5 ㎝稻草,再在稻草面上均匀铺 上 15 ㎝~20 ㎝种薯。如此一层稻草一层薯块。最后在种薯上均匀覆盖 10 ㎝~15 ㎝厚的稻草。 催芽时应保持室内通风、干燥。在室外催芽,应搭盖遮阳防雨棚。顶部搭盖彩条布或塑料薄膜 的,应预留 1 m~1.5 m 的通风隔热层,彩条布或塑料薄膜不应直接覆盖在催芽薯堆上。遮阳防 雨棚四周保持通风透气,地面四周开好排水沟; ——沙床催芽。在地面上均匀铺上 3 ㎝~5 ㎝清洁无污染的细湿河沙,然后铺上 5 ㎝~8 ㎝种薯,铺 上第二层河沙后,再铺上第二层种薯,如此一层河沙一层薯块,共铺四层河沙三层种薯,最后 用稻草、麻袋或遮阳网覆盖遮光保湿。催芽期间应经常检查河沙湿度,保持湿润不发白,底部 不积水。 7 施基肥整地 7.1 选地 选择交通便利、排灌方便、土壤深厚松软、肥力中上的水田或旱地种植,也可在新植果园、幼龄果 园、落叶果园和甘蔗地、玉米地、木薯地进行间套种。但前茬使用过普施特、氯嘧磺隆、烟嘧磺隆、唑 3 — 嘧璜草胺、氯磺胺草醚、甲磺隆、西玛津、绿磺隆、二氯喹啉酸等马铃薯较敏感的除草剂的,应在安全 间隔期过后才能种植。不应与蕃茄、烟草、茄子、辣椒、红薯、胡萝卜等茄科和块根作物连茬种植。生 产环境应符合NY/T 5010的要求。 DB45/T 1791 2018 7.2 基肥 耕整地前,667 m 均匀撒施腐熟农家肥1 000 ㎏~1 500 ㎏(或腐熟灭虫鸡粪500 ㎏~800 ㎏)、敌 百虫或辛硫磷配制的毒土5 ㎏~10 ㎏。肥料使用应符合NY/T 496的要求。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/T 8321 (所有部分)的规定。 2 7.3 耕整 ——常规栽培。用大马力拖拉机全田旋耕,翻耙 2~3 次,耙碎耙平,捡去石块和其它杂物; ——免耕栽培。全田不翻耕,用开沟机辅助开沟或人工、畜力开沟,将腐熟农家肥或鸡粪、防止地 下害虫的毒土和沟土均匀撒施在畦面上。 8 施肥播种 8.1 机械化种植 用播种施肥一体机作业。耙碎、耙平后用前后轮距1.2 m~1.3 m的四轮拖拉机和配套的双行播种机 进行开沟、施肥、播种、覆土、起垄、铺放滴管和覆盖地膜,株距20 ㎝~25 ㎝,667 ㎡种植4 500~5 500 株。土壤肥沃的田(地),667 ㎡施三元硫酸钾型复合肥(15-15-15)100 ㎏~150 ㎏、硫酸钾10 ㎏~ 15 ㎏。土壤肥力中下的田(地),667 ㎡施三元硫酸钾型复合肥(15-15-15)150 ㎏~200 ㎏、硫酸钾 15 ㎏~20 ㎏。 8.2 人工起垄种植 田(地)块耙碎耙平后,按畦面宽75 ㎝~85 ㎝、沟宽35 ㎝~40 ㎝、沟深25 ㎝~30 ㎝开沟起畦。 播种前在畦中间开施肥播种沟,在施肥沟两边品字形摆种,株距20 ㎝~25 ㎝,667 m 种植4500~5500 株。土壤肥沃的田(地),667 m 施三元硫酸钾型复合肥(15-15-15)100 ㎏~150 ㎏、硫酸钾10 ㎏~ 15 ㎏。土壤肥力中下的田(地),667 ㎡施三元硫酸钾型复合肥(15-15-15)150 ㎏~200 ㎏、硫酸钾 15 ㎏~20 ㎏。 2 2 8.3 免耕种植 按畦面宽75 ㎝~85 ㎝、畦沟宽35 ㎝~45 ㎝、畦沟深25 ㎝~30 ㎝的规格整畦,在畦中间条施化肥 后在肥料两边品字形摆种,行距35 ㎝~45 ㎝、株距20 ㎝~25 ㎝,667 ㎡种植4500~5500株。土壤肥沃 的田(地),667 m 施三元硫酸钾型复合肥(15-15-15)100 ㎏~150 ㎏、硫酸钾10 ㎏~15 ㎏。土壤肥 力中下的田(地),667 ㎡施三元硫酸钾型复合肥(15-15-15)150 ㎏~200 ㎏、硫酸钾15 ㎏~20 ㎏。 2 9 盖膜上土 9.1 盖膜 施肥播种后按相应规格整理畦沟,用畦沟细土盖种盖肥5 ㎝~8 ㎝,然后覆盖稻草或地膜。如下: ——秋种可覆盖 3 ㎝~5 ㎝厚稻草,不应覆盖地膜; ——冬种可覆盖黑色地膜,也可覆盖稻草。 4 — DB45/T 1791 2018 9.2 地膜规格 宽度80 ㎝~90 ㎝、厚度0.08 ㎜~0.1 ㎜。 9.3 清沟上土 盖膜盖草后,用上土机(或其它培土机)上土,或人工清沟培土,沟深25 ㎝~30 ㎝。沟中细土均 匀覆盖在地膜或稻草上,地膜或稻草面上覆土厚度3 ㎝~5 ㎝。 10 田间管理 10.1 水分管理 10.1.1 出苗前 播种至出苗前,土壤保持湿润,土壤含水量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60%~65%;遇到干旱应通过畦沟、 喷灌、滴灌等方式补水。沟灌的水层为沟深的1/3至1/2并保持0.5 h~1 h,不应大水漫灌。 10.1.2 发棵期 出苗后至开始现蕾时,通过沟灌、喷灌、滴灌等方式,使土壤持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%~ 75%。 10.1.3 膨大期 现蕾后通过沟灌、喷灌、滴灌等方式补水,使
DB45-T 1791-2018 秋冬种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
文档预览
中文文档
12 页
50 下载
1000 浏览
0 评论
0 收藏
3.0分
温馨提示:本文档共12页,可预览 3 页,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,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
本文档由 SC 于 2022-10-21 06:57:06上传分享